2023年4月12日,澳门永利6774.COm“政午同行”学术沙龙第16期活动以午餐交流会形式召开。政治学系薛洁教授担任本期沙龙引谈嘉宾,以“浅谈中国国家观念的两次转型”为题作引谈发言。学院彭斌老师、宫笠俐老师、王岩老师、许宁老师、李慧杰老师、魏素豪老师以及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交流。本期沙龙由副院长马雪松老师主持。
在引谈发言中,薛洁老师从历史与文化中寻找渊源,对发生在汉初和近代的两次国家观念的重大转变进行阐释。她基于史料分析汉代儒生和儒学的地位变化,讨论汉代君主通过尊儒实现集权目的,确立君权至上的认知观念和权力结构。薛老师认为,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中以“灾异天谴论”超越“符命授受说”,以此证明汉王朝建立起来的天下体制具有神圣性与合法性。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带有鲜明的礼治色彩,随着西汉礼制体系改革的推进,汉王朝形成了从“皇室一家”到“天下一家”的祭祀观,由此构筑“君权神授”的国家观念。
薛洁老师接下来主要介绍了从“天下”的传统国家观念到“国家”的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晚清时期,源自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的输入和传播,对传统“家天下”的王朝国家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以朝贡体制、宗藩体制为代表的“华夏中心观”遭遇挑战。薛老师以西方特使拒绝向清代皇帝行下跪礼这一现象,透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国际秩序之间的碰撞和交互。她认为,在与近代强权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传统王权政治存在的社会认知和文化基础受到质疑乃至否定,从此开始了传统“天下”观走向瓦解和近代“国家”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在研讨交流阶段,宫笠俐老师从国际关系史和近代外交史角度,与薛洁老师进一步探讨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中国朝贡体系的冲击与影响。马雪松老师认为关注汉代传统国家观的转型与近代中国国家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理论意义,建议对中国国家观念两次转型之间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从“秦汉之变”的角度考察秦汉国家构建过程中的政治思想变革,并探讨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以“大一统”回应周秦之变后汉代国家秩序建构的巨大变革,以期揭示蕴含其中的传统国家观念和制度变迁逻辑。魏素豪老师指出,从历史上我国土地所有权性质变更可以看出,秦汉之后土地交易出现保护私有权、允许自由买卖的趋势,尤其在晚清时期,土地制度更加蕴含市场机制和赋役制度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与国家观念变革的密切关系。许宁老师认为中国古代不同王朝存在差异性的政权合法性建构压力和诉求,还可深入关注两次国家观念转型背后的历史动因,以及国家能力对国家观念的影响。彭斌老师就古籍记载中孔子“素王”地位的认定和“华尊夷卑”秩序观的形成等问题与薛洁老师展开研讨。本期沙龙在热烈的交流探讨中圆满结束。